从“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说起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0-12-01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五大政策,同时明确指出,实施这五大政策必须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这一点,笔者强烈感觉到眼下各级政府确已意识到倾听民意之重要,欲尽快建立与民意互动的长效机制,促使下情上达成为工作常态,把得民心当做政府工作的政略方针,以此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老百姓的参政意识。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在欣慰之余,同时感到任重道远。古人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温家宝总理也多次在重要场合阐述“知政失者在草野”的精神实质。“三问”之道,正是防止“政失”的有效途径。就当前的实际来看,要想“三问”取得实效,起码得解决四个方面的思想问题:

  一是要克服“轻民”思想。“三问”最关键的是要允许百姓的批评之声、不平之声、争议之声。因为真理是在矛盾的对立中碰撞产生的。如果大众都是一个声音,做一种手势,那就把“问”的实质给曲解了。所以,必须允许“民”有不同声,倘若还是停留在事先框定一个范围仅让百姓来听证,那最好就别“问”了,因为有些问题已设定好,走个过场而已,结果自然会像“超能洗衣粉”中的广告词:“这种结果正是我想要的”。那样的“问”其实是插花艺术,不是在大地上种树。“三问”症结还不仅表现在“问”的内容上,而且体现于“问”的姿态上。若是干部还是高高在上,俯视百姓,饶你怎样去问,百姓依然是三缄其口;若是干部的特权还是驾于老百姓之上,那么地位上的差距不可避免地让老百姓产生心理上的距离感,饶你问得多么急迫,百姓还是生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疏远感。因此这两个问题尚未得到及时解决,一般是“问”不出什么结果的,不过是表面上彼此敷衍罢了。所以“问”之前,先自“问”,后自省,再自查,一改干部在民众中以往的形象,才会使“问”有突破性的进展。

  二是要克服“盲乐”思想。白河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解决了温饱,正在迈向致富的目标。白河人也为拥有“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而自豪。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盲目乐观。因为我们自己很清楚,由于生存的自然条件恶劣,发展的难度是无与伦比的。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白河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那么,仅仅靠发展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比较效益不太明显的基础农业来实现小康目标,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理智的。靠开发矿藏、卖点矿石来实现经济腾飞更是白日做梦,或者说是“天方夜谭”。如果说起到了一些致富的效果,在我看来,也只是富了少数人,或者是增加了一点财政收入,农民并没有得到更多的实惠。实际上,制约白河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是“思想观念陈旧、区域优势低下、交通条件落后、重大项目短缺”等四个方面的问题。目前,支撑白河经济的绝对主力仍然是经过多年锻造的劳务经济。而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的放缓甚至衰退,一大批企业的破产和倒闭,无疑会对劳务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据有关专家推测,以后三年将是世界失业率最高的时期。那么,面对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重大困难,我们怎么办?这是摆在白河人眼前的头等大事。要解决这个问题,光凭一腔热血、满腔热情仍然不够,只有广泛开展“三问”活动,才能倾听民声、体现民意、集纳民智。才能找到解决白河当前困难实现突破发展的最佳答案。“如果不闻不问、闭目塞听、刚愎自用、一意孤行,那么,制定的政策就难以体现民意、实现民利,作出的决策难以做到民主、科学,所想往往非民之所想,所急往往非民之所急,所办往往非民之所需,所干往往非民之所盼。”

  三是要克服“官本”思想。是官本,还是民本、人本?是官本位,还是民本位、人本位?这不仅是一个理论命题,更是一个实践课题。关键是看怎么做。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首创精神面前,是压制、打击,还是尊重、引导?很有学问。在人民的疾苦面前,是作作“官场秀”拍拍录像,还是真的心系人民群众?天壤之别。“5·12”汶川大地震,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民本、人本,民本位、人本位的大事件。全中国的人民群众,全球的华人,都心系灾区,伸出援手,极尽人道主义、人情、人性的大传递。中国政府表现出色,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指导思想。包括公开透明相关信息,包括敞开胸怀接受国外援助,都是将人、将民放在第一位,将其他(诸如意识形态壁垒)退后的英明决策。人是第一位的,民是第一位的。这就是现代文明社会区别于野蛮落后社会,区别于奴隶、封建社会的一个显著标志。作为一名干部,一定要彻底克服“官本位”思想,牢固树立“民本位”、“人本位”观念,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凡是得民心、顺民意的事情,都要竭尽全力去做;凡是失民心、背民意的问题,都要雷厉风行去改。”树立“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的坚定信念,“群众再小的事也是大事,自己再大的事也是小事”。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头,消除“假大空”的官僚作风,改变“门难进、人难见、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僚形象,克服“不送礼不办事、送了礼乱办事”的官僚习气,用热情、高效、便捷的服务帮助群众排忧解难。

  四是要克服“唯上”思想。要解决在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毫无自己的主见,不管实际情况如何,总是以领导的是非为是非的问题。对上级的指示、意见、要求,当然要坚决执行,但自己也要有思考,不能不管是否与本单位本区域的实际相一致,只要是上级说了话的都拍手叫好,甚至迎合奉承。如果明知上级的指示有不妥之处,也不指出,不反映,这样就不是真正的对上负责,而是不讲原则的庸俗表现。一般情况下,上级领导处在全局的位置,考虑的问题比下级要全面些,水平要高些,但这绝不等于时时事事都高明,有时候上级由于种种原因,也会出现对问题处置不当或考虑不周的现象,这就需要本着对上关心、爱护的态度,提出意见。明知领导不对,也听之任之,看着领导犯错误,是对党的事业严重不负责任的表现。不“唯上”,并不是上级的话不要听,要唯实。这就要求我们解放思想,争当排头兵,在工作中不断地自我超越,遇到困难要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对待,不能任何事情均唯领导具体指示行事,没有领导具体指示的事坚决不办,绝不走前半步。特别是要坚决反对借“唯上”之名,行“违上”之实。做工作不“问下”,不深入基层,不接触群众,不思考问题,“上”云亦云,却美其名曰“贯彻上级精神不走样”;不是为基层服务,为百姓服务,而是做给上级领导看;还有“和珅”式的干部,不问青红皂白,是非曲直,一切看领导眼色行事。如此种种,已严重伤害群众感情,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损失。不“唯上”,只“唯实”,就是要真正贯彻落实上级方针政策,将上级精神、指示落实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实事求是。

  总之,只要切实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将百姓疾苦看作头等大事,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得民心,顺民意,执政基础才会稳如泰山,再大的难关,我们也能闯得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