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海大】《大连晚报》报道我校杨君德教授优秀事迹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2-09-17

    9月17日,《大连晚报》A25版“新闻纵贯线”以“他一年有1/3时间在海上办公”为题,报道我校航海与船舶工程学院教授杨君德优秀事迹。

 

                                                           他一年有1/3时间在海上办公
                            ——访大连海洋大学航海与船舶工程学院教授杨君德
人物介绍
杨君德:大连海洋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九三学社成员。兼任獐子岛渔业集团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经理。所主持的项目获得石油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指导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获得国家、省、市奖励30余项。近期发表学术论文15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3项,研究开发实用技术十余项,并投入使用,为增加地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出贡献。

    他曾自掏腰包,以每半小时3000元的价格雇用动力滑翔伞,航拍大连黑石礁海岸污染情况。
    他曾指导学生收获过多次全国科技竞赛大奖,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他每年有1/3的时间在海上调研,8年研发的十几种装备全部应用到了生产一线。
    “他是我们敬佩的教授,也是我们的知心朋友。”这是学生们给他的评价。他就是大连海洋大学航海与船舶工程学院的杨君德教授。
海滨环境的捍卫者
    大连海洋大学所在的黑石礁地区是大连老八大景之一。40多年来,杨君德一直在这里学习、工作、生活,这里是他的家,如同他生命的一部分。如果有人在2002年来到黑石礁海滨,绝不会想到这里是大连的一处景观。当时的海岸环境不仅脏乱差,还充斥着浓黑烟尘和熏天的臭味儿。“这里的环境被两三家企业的养殖生产破坏得非常严重。”杨君德回忆说。养殖海带的企业收割后,结扎海带根的绳子堆积如山,再用厚重的苫布盖上,使闷在里面的海带根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发酵,最终化作污水流走。这些污水没经过任何处理就入了海,造成周边海区的富营养化,腐烂的恶臭弥漫在黑石礁上空。为了解决黑石礁海岸的环境问题,杨君德和其他几位教师多次赴市环保局,请有关负责人前往现场调研。杨君德还先后联系了43位市人大代表,联名提交议案,建议政府整治黑石礁海岸环境。
    为获得更直接、更全面的现状资料和数据,杨君德决定采用航拍的办法。“我最初的想法很天真,想要雇一架飞机来拍摄,但直升机飞10分钟就要1万元。”准备自掏腰包的杨君德此时捉襟见肘,于是选择了用滑翔动力伞进行航拍,半小时3000元。为获得空行审批,杨君德奔赴省会沈阳办理手续。手续齐全了,让谁去拍摄又成了问题。由于不会使用摄影摄像器材,杨君德只有请学校的同事帮忙,出于安全考虑,他又自掏腰包为同事买了两份共40万元保额的保险,终于在同事的配合下,成功获取了当时黑石礁海岸环境的航拍资料。
    2003年11月20日,大连市市长带领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在黑石礁海边召开现场会,当场决定立即对黑石礁海岸环境加以整治。黑石礁海边的污染企业搬走后,市政府决定将腾出的土地无偿划给大连海洋大学。海岸的环境改善了,学校的发展空间扩展了。2005年,为表彰杨君德为大连市海岸环境做出的贡献,他高票当选大连市首届十大环保人物。
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近几年来,大连海洋大学的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心分外火热。每年报名的大一学生都很多,进入这个社团的门槛很高。这个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心总指导教师正是杨君德。近几年来,他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涉海企业的实际需求,带领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并参加各类全国性竞赛。由于选题多来自生产一线,契合企业发展实际,所以近年参赛的20多个课题中,有5个获得了国家级奖项,获省市级奖项的更是不胜枚举。
    杨君德高兴地说:“通过参与比赛作品的创作,可以帮助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心做试验不同于课堂教学。用杨君德的话讲,学生在这里锻炼了技术能力,提高了创新意识,最终拿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动脑解决问题,杨君德认为应该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比如学生提出设计的结构后,我知道他肯定是错的,但我仍会让他去做。只有走过弯路,印象才会深刻。如果我总是在一旁指导他,他所做的都是盲从,没有自己动脑,那就没有任何意义。”杨君德说,“思想和方案是最值钱的。大多数时候,我只是提想法、提要求,整个流程都是学生自己在操作。只有拥有了会分析问题、会设计、会开发的能力,走出校门后才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杨君德和其他几位教师的指导下,大连海洋大学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心每年有数十名学生参与全国各类比赛活动,时至今日,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心的获奖项目已经过百,受惠学生逾千人。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杨君德利用大连海洋大学与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共建的产学研联盟平台,充分释放着自己的才智。谈到大连海洋大学与獐子岛渔业集团共建的产学研联盟,还要从2003年说起。“那时候,想要参加产学研联盟可不容易,虽然有不少老师报名,但能够得到项目的大部分是‘海归’,本土培养的教师几乎都排不上队。”杨君德说。出人意料的是,产学研联盟成立的第二年下半年,很多项目就变得步履维艰了,有的甚至完全无法取得进展。“企业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不是仅凭目前的理论就能解决的。由于气候、地理等自然状况不同,很多在日本、澳大利亚能搞成的项目,在中国却不行,很多外国的成熟技术在中国本土并不适用。另外,有些技术难题,以及国内外企业文化的差异,也不是仅靠某个老师或学校就能帮助解决的。”杨君德说。
    除了理论与实际的差异外,时间上的冲突也是困扰校企双方合作的原因之一。作为教师必须保证教学的时间,但项目的工作量很大,不进行深入的现场调研和繁杂试验就无法开展下一步工作,很多项目停滞不前。企业开始质疑产学研联盟的作用,对校方也颇有微词。面对诸多不利情况,校领导找到了杨君德,希望他能先为企业干成一个项目,并将产学研联盟坚持下去。这些年来,他每年1/3的时间都在海上,进行调研或是带着学生进行技术服务。为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难题,杨君德围绕育苗、播苗、捕捞、加工、转运、储存等各环节,研发出了十余种装备设施,其中大部分得到了推广应用。每年都能为企业新增几项专利的杨君德,已成为企业不可缺少的外部助力。
    杨君德今年就要退休了,但他并不想就此过上颐养天年的生活。杨君德说:“我还是会到海上去,到生产一线去,带领我的学生们将论文写在海洋里,把成果转化在企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