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旦净丑齐登场,余音绕梁难相忘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5-04-03

生旦净丑齐登场,余音绕梁难相忘
                              —— 高雅艺术进校园之国家京剧院专场演出侧记

    离登台还有半个小时,王宇舟安安静静的一个人坐在镜子前,一遍又一遍的用眉笔勾画着自己眉线,他看上去很瘦,脸上的颧骨明显地突了出来,腮红由深到浅显得格外醒目。即使这样的眉毛在他的人生中几乎每天都在重复,但是每次登台前,他都不敢懈怠,这一次来到高校,也更加谨慎。他的搭档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坐在道具箱上,摆弄着手中的刀具,嘴里和着舞台上正在上演的第一个节目中的唱词。他俩演出的《三岔口》将在第二个登场。
    3月31日晚,国家京剧院三团来到我校巡演,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本来被人渐渐遗忘的传统曲艺再一次焕发新的光彩,戏曲艺术在文化传承和自身创新中又活了过来。
    魅力:生旦净末丑,都来瞅一瞅
    记者来到我校俱乐部时,立马被里面传来的阵阵掌声吸引。走进礼堂时,第一个剧目《拾玉镯》已经上演。没有繁琐的唱词,没有冗长的对白,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为观众送上一场羞涩的爱情故事。字正腔圆的京剧唱词也被大学生观众模仿得有模有样。
    几声有节奏的幕前曲才刚刚响起,《三岔口》就伴随着锣鼓声粉墨登场。耳熟能详的唱词和一波接一波的高难度武打动作将会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后排的观众纷纷起身叫好。接近半个小时的戏曲让人一直跟着演员的节奏,京剧的魅力在这一刻在这批观众的心里留下了最美的烙印。随后压轴出演的是国家京剧团最新推出的《安国夫人》,生旦净丑有板有眼地唱念做打、紧凑稳定的故事剧情、高山流水般的唱词配乐,将现场的观众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历史的厚重感通过曲艺的生动演绎,展现出别样的风韵。
    反响:本是凑热闹的心态,最后却被京剧征服
    记者注意到,演出中没有人中途离场,散场的时候,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笑容。演出之后,后台挤满了人,观众大多拿着手中的手机,争相与演员合影。他们或许不知道和他们站在一起的人是谁,但是这些似乎只能在父辈甚至是爷爷辈的收音机里才能听见的天籁之声在短短两小时中打动了他们,征服了他们。
    “从小到大第一次看京剧,本来也就是来凑热闹,没想到听了就停不下来,挺棒挺有意思。虽然很多都听不懂,但是京剧确实打动了我,我觉得我可能会更多的去接触它。”看完演出,小刘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显得很激动。记者在观众中了解到,其实很多人大多一开始都是持观望甚至凑热闹的观点来的。对于大学生,戏曲确实显得有些遥远。但是令人欣喜的是,在看完表演之后几乎每个人都表示曲艺打动了自己。“曲艺进校园,我们都是能接受的,看完之后确实挺喜欢,特别是《三岔口》,以后有机会会选择买票去戏院看看。”一位来观看演出的老师意犹未尽。
    在人群中有一个大约只有10岁的小女孩听得特别认真,接近2个小时的演出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座位,“今天是妈妈带我来看的演出,特别喜欢最后的那个夫人,好美呀。”孩子的世界总是最美的,也是最真实的。
    探索:不进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这才是真正的观众。“记者在后台无意间听见几个演员闲聊的话,却真实的表达了戏曲如今所面临的尴尬局面。随着社会的变迁,更多的观众将目光转向了电视,转向了竞技体育等等新的娱乐领域,戏曲从业人员和观众人数的比例确实不太对称。逐渐老化的观众群也似乎使戏曲的发展走到了一个瓶颈期。
    “现在的大学生确实有一点浮躁,而看京剧能使人安静,在这个思考和琢磨的过程中会渐渐地使我们浮躁的心沉淀下来,在看戏的时候就静静的看戏,不要去想太多,用一种最简单的方式去看戏。”在采访的过程中,导演的眼角不时望向欢呼叫好的观众,眼中带着欣慰和期望。”其实对于演员来说,观众的反映非常鼓舞人。观众越是热爱戏曲,演员便越敬业,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我们也再尝试更与时俱进,更贴近生活,希望更多的人接触戏曲,爱上我们自己的国粹。”
    “不经园林,怎知春色如许。”采访的最后,演员郭凡嘉引用了《牡丹亭》中的一句唱词。“高雅艺术进校园”为大学生、为年青人打开了一扇观赏传统戏曲的大门,兴趣是走向喜爱的第一步,从兴趣到喜爱,还有一个过程,要唤醒更多年轻一代对传统戏曲的兴趣,不能依靠一次京剧表演,戏曲普及更需要常态化。

                 文字:学生记者沈杰人、王庆楠、杨月、刘春梅

摄影:学生赵博文、金明泽